影之女 "玉屏Blog"

"玉屏" 之意: 1) 白燕, 原名陳玉屏 2) 金燕玲, 在影片 [地下情] 的名字, 叫廖玉屏 個人影評集: www.geocities.com/arsuearsue/ Since 28 Feb 2005

Wednesday, March 30, 2005

大島渚的【少年】--- 是嚴謹有度? 還是小題大做?


Shonen/Boy Posted by Hello


前言

大島渚早期至中期的作品 (我視【夏之妹】為導演中期最後一套作品),在內容上大部份一向「語不驚人死不休」,對現存日本的政治、社會及傳統家庭關係極度不滿,反映出它們的問題及缺點,技巧手法則非常眩目,無論外向 (例如【日本之夜與霧】【白晝的色魔】 ),抑或內歛 (例如【儀式】 ),都給人一種很強烈的視覺風格。而1969年的【少年】 ,則一反常態,內容簡單,技法傳統,無論國內或國際上,也具有很高的評價。


故事梗概

故事講述在日本有一家四口,包括十歲的少年 (阿部哲夫飾),曾在戰爭中受傷的父親 (渡邊文雄飾),少年的繼母 (小山明子飾),以及年僅三歲同父異母的小弟弟 (木下剛志飾),不斷過著流浪的日子,而謀生的方法,就是去欺騙和敲詐別人。母親往往假裝被汽車撞倒,而父親則連忙趕上去恐嚇那些無辜的駕駛人,勸誘他們免於被控上法庭而先給予賠償。大多數的駕駛人都害怕麻煩而墮入了他們的圈套,雙方講數後賠款了事。

其後,有一回父母在雪地上爭吵,小弟弟在眾人疏忽下走出車路,迎面而來的一輛汽車為了閃避他而撞上電柱,司機當場喪生,鄰坐的少女也犠牲。自始以後,父親決定放棄犯罪生涯,但這時警察卻追蹤而至,把他們拘捕歸案。少年被帶往問話時,起初默言不語,但當他記起那死去少女的容顏時,淚水便忍不住奪眶而出,承認到過北海道犯罪。 (以上兩段節錄及修改自舒明著的 <<日本電影風貌>>,頁308-310)


內容的安排

影片是取材自一件真實的事件 (像【白晝的色魔】【感官世界】 ),然後導演及編劇再稍加修改及潤飾,注入他們的世界觀及意義在電影內。而很明顯的, 【少年】的重心,是放在描寫1) 少年的孤寂;2) 他對家庭忍受的愛;3) 以及渴望衝出固有的障礙而建立自己的一套人生思想。在內容上,可以看出,導演很有心思地安排每個情節、每個人物動作,去develop那些重心,甚至技巧每每配合得宜。比方說,少年在沙灘上的一場戲,便以四週無人加上人工打燈,來突顯少年的孤寂;在旅館內吃飯看表演,構圖則以中間一條柱來畫分少年與家人,暗示其格格不入的割裂關係;而少年有幾場戲在街上行走,也顯得很渺小,然後很多學生在他身邊擦過等等。男主角雖百般不願意,但為了家庭 (尤其是媽媽),也幹非法勾當。加上幻想自己是宇宙人,冀望自己不再是現在的自己。

以上的東西雖每每「對號入坐」,但筆者未能感受到那份悲戚感,而這份感情,對影片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。原因之一, 【少年】是建基於一個寫實的架構之上,而以影片的題材來說,寫人寫情,直達少年的內心世界,以令觀眾動容,這個要求我認為是合理的。偏偏大島渚卻以冷冷的旁觀者角度切入,在一些necessary的地方又做不到動人的效果。例如少年在沙灘上的一場戲,便喊得很「行貨」;北海道的戲份,雖有環境渲染,但少年太「木口木面」 (我想這不是「非職業演員」的問題,而是導演處理的問題),鏡頭捕捉他的情緒不夠,所以打爆雪人/宇宙人一場感染力不足。我不知大島渚是否故意這樣做,但,以這麼一個題材來說,適當地運用傳統通俗劇的元素或方法,來動之以情,我認為是應該的。


真幻交錯

【少年】在寫實的架構上,又混合了幻象的元素在內,這方面的結合,倒是頗成功的。例如少女撞車死亡的一場戲,暗藍的單色畫面、時而切掉的音效、醫護人員「看不見」少年等,混合在一起,的確有真幻交錯的效果。加上林光的配樂,更加強這種曖昧的味道及氣氛。大島渚在游走於寫實/真實與幻象之間,放棄了 (或是根本做不到) 溫暖的動人情感,以遷就冷冷的曖昧感覺,是為影片美中不足之處。


小題大做?

【少年】另一令筆者失望之處,是導演硬要把他一向對日本的政治及建制不滿狀況,投射於影片之中,在電影的肌理上,不但不能承受它們被放於影片內,而且格格不入,破壞了男主角內心深處的心理描寫。最明顯的一段,莫過於片首的字幕,日本軍國國旗,及黑色圓心,來暗示日本政治建制哀歌的隱喻,呼之慾出。情節上,渡邊文雄飾演的父親,則曾向少年說一些戰爭的傷痕,再加上配樂的悲哀情調,大島渚的意圖可謂不言而喻。這些東西,筆者認為在【儀式】內是恰如其份,但放在【少年】內,其故事真的能夠支撐到這麼大的一個theme嗎? 對筆者來說,未免有小題大做之嫌。

Sunday, March 27, 2005

新增留言版

各位影友,本Blog新增了Shoutbox留言版,歡迎使用,請湧躍留言。

如認為Blog內的留言版可以更方便地寫數段文字的話,也歡迎。

Thursday, March 24, 2005

中國光影百年 --- 我最喜愛的華語電影




The Lin Family Shop Posted by Hello


今年是中國華語電影誕生100週年,很多地方也舉行一些慶祝活動,而內地華語傳煤大獎,及香港電影金像獎,也選出了「最佳華語電影100部」,雖未必全部具有代表性,但作為一項活動,如能吸引大眾,甚至國際間的注意力,筆者則認為是一件好事。

適逢友網「狗窩」選了自己的「十大華語電影」,來與影友分享心得,本人也湊湊熱鬧,寫一寫自己的名單片目。可是,我只能說是「我最喜愛」,不能說是「最佳」,因為筆者對華語電影,連一個最基本的認識也沒有 (包括歷史、觀片數目、美學風格等)。故以下的一張名單,只能算是一個娛己的遊戲,還望各位見諒,而排名則不分先後:

【太太萬歲】(桑弧,1947)

【誤佳期】(朱石麟,1951)

【林家鋪子】(水華,1959)

【早春二月】(謝鐵驪,1963)

【愛情萬歲】(蔡明亮,1994)

【重慶森林】(王家衛,1994)

桑弧的電影,我只看過兩套,而一般被認為最高峰的兩套傑作【太太萬歲】【哀樂中年】 ,則果然名不虛傳,而前者的黑色幽默及悲喜格調,都令人低迴不已;朱石麟的作品,也只看過兩套 (另外一套為【故園春夢】 ),但已令我有看罷他全部作品的衝動; 【林家鋪子】那種紮實、那種沉穏的手法,可見水華真的老練,影片透視層面深且廣,片末的一場人海狂飆場面,以最節制的方法,拍出一瞬間的最瘋狂狀態,令我對水華佩服得五體投地; 【早春二月】的含蓄抒情,情境交融及鏡頭調度,無不令人讚嘆,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: 「美」。

【愛情萬歲】則對現代都市及都市人的心裡狀況,利用純映像表現出來,而且很多地方感人至深;至於王家衛的電影,若計最出色的,毫無疑問,是【阿飛正傳】【東邪西毒】【重慶森林】三者其中,但自問對【阿飛】沒有太大感覺,而反覆觀看【東邪】 ,又沒有起初看時那種激動,還是【重慶森林】最愛,越看越耐看。

期望將來有一張更圓滿的名單 (無論選「最愛」或「最佳」)。

附圖: 【林家鋪子】劇照


本文寫於2005年4月3日,另於5月2日作出修訂

Thursday, March 03, 2005

「謎」一樣的映像 --- 【假面】首尾支離破碎的魅力


Persona Posted by Hello


我喜歡看電影始於1995年,但在1998年10月,才初次接觸較舊的藝術電影。那一個月,藝術中心放映「世界經典電影回顧」其中一套電影,就是英瑪褒曼 (Ingmar Bergman) 的【假面】 (Persona, 1966)。

那次在大銀幕,給我一次極之難忘的觀影經驗。影片開始,漆黑一片,慢慢地,攝影機的一條炭燈漸漸燃亮起來,當我們以為下一個映像會與它有關時,突然,十幾個莫名其妙的鏡頭組成一起,有默片片段,有手掌被釘,有被燒的人,有被劏的羊等等。它們連成一塊,產生了一段獨特的蒙太奇,一種很莫名的感覺湧上心頭,看不明白,但又被其影像透出來的味道深深感染。而尾段,英瑪褒曼及整隊crew突然出現,之後又重回那一組莫名其妙的映像,最後,炭燈熄滅,電影完畢。

以上的眾多鏡頭,我看過了很多有關的分析,包括以褒曼其他電影的脈絡、心理分析、甚至把它們與文本本身作出「關連」以作解說等等。也有人把它們帶出的特質 (例如生存/死亡、冷冷的風格) 來套入影片故事上,以求作出「聯繫」。但對我來說,這些分析都站不住腳,這堆影像根本沒法分析,基本上與故事中心「割裂」;相反,我認為它們帶給觀眾一個純感官的經驗,一種抽離、一種奇異、一種不安,都在菲林上散發出來。

但有一樣東西是肯定的,就是【假面】如不用黑白拍攝的話,那種感覺將不再出現。


本文寫於2005年3月3日;修訂於2005年3月4日

Wednesday, March 02, 2005

【賭城風雲】--- 是翻抄老本,還是向更高難度挑戰?


Casino Posted by Hello


前言:

奧斯卡得獎名單已經公佈,史高西斯依然未能奪得最佳導演獎,及打破宿命。所以,近來談論史高西斯作品的言論,突然增多。雖然各人有不同的論調,但大多數人也認同一件事,就是【盜亦有道】 (Goodfellas, 1990) 是史高西斯的最後經典作品,而之後其作品則退步到一個很低的水平,甚至認為他已「走下坡」。

【盜亦有道】是史高西斯的 (暫時) 最後一套傑作,這點我不否認,但說他之後所有作品都是「低水準」及「走下坡」,本人則不敢苟同。至少,筆者認為【海角驚魂】 (Cape Fear, 1991) 及【賭城風雲】 (Casino, 1995) 俱為非常高水準的作品。

【賭城風雲】的出現,普遍影迷及影評人,都認為是一套重複【盜亦有道】的「抄老本」之作。相反,本人認為【賭】片不但沒有重複【盜】片,而且在很多方面,向著一個更高的難度挑戰。


敘事手法:

最明顯的一點,便是說【賭】片像【盜亦有道】般,運用極端的旁白/獨白來敘事。有關這一點,在性質上是對的,但【盜】片嚴格來說,只有Henry Hill (Ray Liotta飾) 一人的旁白/獨白 (其妻只佔了兩小段),來貫穿整個故事,反映黑道的起落哀歌; 【賭】片則更為複雜,Sam (Robert deNiro飾) 及Nicky (Joe Pesci飾) 的旁白/獨白相互穿插,此起彼落,除了分別顯示兩人對賭城的不同見解及個人目的外,賭城 (包括黑社會) 的架構及運作,也多了很多perspective,令它變得更加立體。


影機運動:

【盜】片的camera movement及鏡頭的靈活運用,相信沒有太多人反對,例如那些長長的steadicam、長鏡頭搖攝、凝鏡的突然出現、快慢有致的推鏡等,皆令觀眾難以忘卻。 【賭】片基本上沿用了這些技巧,例如【賭】片初段介紹一個人入鈔票房拿錢的steadicam長鏡頭,便跟【盜】片男主角帶女友由街外跟攝到餐廳內的movement如出一轍,但【賭】片其餘很多場面,所要作出效果則更為複雜及高難度,為的是要配合賭城這個更為龐大的架構。

例如當介紹賭場內由荷官至電眼等幾個「職級」的人相互監視的片段,便不斷以超急速的搖攝手法,技巧不但恰到好處,而且高明,此手法既帶出整個賭場的運作外,急速的節奏與當時相互監視的緊湊氣氛,簡直配合得天衣無縫。

此外,Sam智破兩老千的場面,除了集中於主角的左右pan外,下一個鏡頭突然轉變視點,插入一個像圖解的鳥瞰横移鏡頭,道出他們如何「出術」,如此的一個令人驚喜的鏡頭,以第三身全知角度但配以男主角的旁白,更能反映男主角一個細少的個體 (第一身的視點),竟然對賭場這個龐大架構瞭如指掌。史高西斯對電影語言的靈活運用,可說盡現無遺。


故事內容:

【賭】片跟【盜】片一樣,同樣寫出黑社會的起落哀歌,配以一條愛情/家庭線,可是,筆者認為【賭】片在故事上有一些「踩鋼線」的地方,更顯得史高西斯的「藝高人膽大」。例如Sam明知不能與Ginger一起,卻因為自己的自大,卻不理會而與她結婚,這在故事層面來說,其實甚為不討好,但史高西斯照拍如儀,出來的效果還是令我們信服的,沒有「不合情理」的狀況,相較之下, 【盜】片在愛情線方面便較易處理。

當然, 【賭城風雲】也不是沒有缺點,Sam、Ginger及Lester (James Woods) 三人的關係,在中後段便沒有「develop」,但敘事上則繼續進行,難免會有一些兜兜轉轉的感覺,如在Lester身上加多些筆墨,效果會更佳。

後話:

對筆者而言, 【賭城風雲】雖然技巧不凡,但比起【盜亦有道】 ,反而沒有這麼「好看」。不過, 【賭】片的成就,筆者認為是無庸置疑的,這套被低估的作品,將來可能在世界上有被重估的一天。

本文寫於2005年3月1日

Tuesday, March 01, 2005

淺談 --- 二套美國電影 (90s) 的出色動作片段 (一)


Se7en Posted by Hello

前言:

猶記得上一篇新聞台文章,是有關討論美國九十年代至今商業動作片的價值、水平高低、及評價準則的問題,之後曾有影友對我說: 「為何你不乾脆寫一篇有關出色動作場面的深入分析文章?」,這話說來容易,但實行起來,對我來說,比登天更難。

原因之一,寫這些東西,基本上需要精細的shot sequences分析,才能有一個很完滿及令人信服的評論,而本人的pc不能capture那些sequence shots,加上我還未有這個膽量去作這麼精細的分析 (當然如容許的話,我還是會試,而史丹利五兄便經常這樣做,不過不是分析動作片); 原因之二,動作片段的shot sequences分析,其實比文藝片更難,因為文藝片用文字說說構圖內的意義便可以了 (本人也試過),但動作片段涉及很多technical的問題,it’s really out of my consideration to do this。

那這篇文章,要做什麼呢?


正文:

這篇文章,主要跟各位影友,分享以下二套影片內,各有一段出色動作場面片段淺談解說,雖然沒有shot by shot 的sequences深入分析,但也未至於浮淺的輕描數筆。它們分別是 --- 【七宗罪】 (Se7en) 及【浪人】 (Ronin) --- 作為我最心儀的動作影片之其中二套,從評論文字來說,對我而言,是較為「多野講及多野寫」。

影片名稱: 【七宗罪】 (Se7en) (1995, Color, 127mins)
場面片段: Detective David Mills (Brad Pitt飾) 及 Lt. William Somerset (Morgan Freeman飾) 在偶然間發現John Doe (Kevin Spacey飾) 後,便鍥而不捨地追逐John Doe,在七分多鐘的追逐戰當中,他們穿梭於New York的舊式住宅大廈、馬路、及橫街窄巷當中,拼個你死我活……

淺談解說: 【七宗罪】嚴格來說,並不算一套商業動作片,但中段的追逐戰 (影片內唯一一段「動作場面」),卻為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導演把它處理得比一些好評的動作片還要出色,真的令人欣喜 (所以我經常說很期待David Fincher下一套project是商業動作片)。

本片這段「動作場面」,比其它同類型九十年代美國商業動作電影的場面,其實多了一個「層次」,就是在動作場面中,隱含地同時反映了當時社區的狀況,以及影片核心訴說的命題,雖然在片段中不算深刻,但已是難能可貴 (要求在動作場面包括這些元素,其實是一個很高難度的事情),而它們最主要反映在background setting及sound recording上。

在背景設計方面,那棟舊式住宅大廈內,走廊暗黑、污穢、沒有人氣,所以,當Mills在大廈內穿梭時,每一個鏡頭也充滿著那種陰沈沈的氣氛,背景不會淪為「花瓶」,不會被主角的動作搶了風頭。

而影片的收音效果,更突顯了大廈居住的情況,雖然Howard Shore的配樂扣人心弦,但沒有蓋過雜聲的音量,導演有時故意令雜聲變得清晰,例如Mills由五樓落四樓時,便聽到「Mummy…mummy…」的小孩叫聲,及至他爬出窗在一個屋頂橫奔時,樓上其中一兩個居民向他喝叫、擲雜物、及用「粗口」駡他,而種種聲音基本上沒有交流,只各自isolated在自己的室內,既能加強背景的實在空間感覺,又具有「各家自掃門前雪」的特質。

現在很多動作出面,在追逐時,只懂不斷「手搖」,便以為能夠產生追逐緊張的氣氛,是一種完全沒有心思的表現。 【七宗罪】則不盡相同,Mills、Somerset追逐John Doe時,構圖及camera movement完全顯得比其他同類場面「高出一皮」。

Mills跑動時,鏡頭搖晃得最急 (因為跑得最快及急)、Somerset的跑動鏡頭比較緩慢及輕柔 (因為較老及跑得慢),John Doe的跑動鏡頭則緩慢得來「疾下疾下」 (配合他是跛子的造型);但影片不是一味用中鏡及close-up捕捉人物來貫穿整段場面,很多個shots的構圖,角色人物很細少,盡是環境的反映,例如當Mills追到半路時,四處張望後,下一個shot便是一個很工整的wide shot,沒有movement,John Doe則在遠處爬出窗外逃走,一略而過,這個鏡頭,充份利用了畫面的深度,成功表現Mills被John Doe擺脫得越來越遠的感覺,並caputre了整條走廊暗黑無人的氣氛。

以上的背景設計、收音/音效、構圖及影機運動的有效運用,令它「層次」更高,但可能會有人質疑:「整段動作的快感如何?」不要慌,David Fincher在節奏及動作快感方面,處理得一點也沒有令我們失望。整段場面的主線,是Mills追John Doe,但Mills越追越被擺脫得遠,除了剛才提及的那個wide shot外,John Doe之前在旋轉樓梯跑下逃走,Mills在樓上緊隨,剛看見John Doe,便一閃而過 (畫面只捕捉了1秒左右),也成功地表現出「追得很辛苦」的感覺;另外,Mills在屋頂滑倒、穿過窗時被插玻璃、從爬梯滑下在垃圾袋上等細節,便更加強這種感覺。而每一下剪接雖然快,但每個鏡頭的情況還是清晰可見。配樂方面,更不用說了,具有很高的水準。

題外話:

【七宗罪】經常與【搏擊會】 (Fight Club, 1999) 作出比較,很多影友認為【搏】片因為故事內容更具深度,而認為成就更高;我不否認【搏】片在內容上更為豐富,但【Se7en】的架構是建基於一個傳統警匪片類型之上,能去到這個層次,已是難能可貴,而它的DVD內的deleted scenes,盡是一些社會環境的大遠景,這令我有理由相信, 【七宗罪】原本的模樣,是更具深度,只不過電影公司認為那些篇幅,會減弱影片的緊湊度。但無論如何, 【七】片現在的模樣,也有很高的成就了,與【搏】片同樣是佳作,不過,筆者還是較愛【七宗罪】


P.S.: 【浪人】的場面淺談,遲些再續

本文寫於2005年2月28日

 
College Term Papers And Research Papers
Term Pap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