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謎」一樣的映像 --- 【假面】首尾支離破碎的魅力
我喜歡看電影始於1995年,但在1998年10月,才初次接觸較舊的藝術電影。那一個月,藝術中心放映「世界經典電影回顧」其中一套電影,就是英瑪褒曼 (Ingmar Bergman) 的【假面】 (Persona, 1966)。
那次在大銀幕,給我一次極之難忘的觀影經驗。影片開始,漆黑一片,慢慢地,攝影機的一條炭燈漸漸燃亮起來,當我們以為下一個映像會與它有關時,突然,十幾個莫名其妙的鏡頭組成一起,有默片片段,有手掌被釘,有被燒的人,有被劏的羊等等。它們連成一塊,產生了一段獨特的蒙太奇,一種很莫名的感覺湧上心頭,看不明白,但又被其影像透出來的味道深深感染。而尾段,英瑪褒曼及整隊crew突然出現,之後又重回那一組莫名其妙的映像,最後,炭燈熄滅,電影完畢。
以上的眾多鏡頭,我看過了很多有關的分析,包括以褒曼其他電影的脈絡、心理分析、甚至把它們與文本本身作出「關連」以作解說等等。也有人把它們帶出的特質 (例如生存/死亡、冷冷的風格) 來套入影片故事上,以求作出「聯繫」。但對我來說,這些分析都站不住腳,這堆影像根本沒法分析,基本上與故事中心「割裂」;相反,我認為它們帶給觀眾一個純感官的經驗,一種抽離、一種奇異、一種不安,都在菲林上散發出來。
但有一樣東西是肯定的,就是【假面】如不用黑白拍攝的話,那種感覺將不再出現。
本文寫於2005年3月3日;修訂於2005年3月4日
2 Comments:
At 5:18 PM, Resume Writing said…
thanks for share a little story visit and order you resume writing
At 8:06 PM, Term Papers said…
Thank you so much for allotment on your wonderful experiences in this site; it will motivate me more to visit your site more frequently.
Thesis - Theses
Post a Comment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