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之女 "玉屏Blog"

"玉屏" 之意: 1) 白燕, 原名陳玉屏 2) 金燕玲, 在影片 [地下情] 的名字, 叫廖玉屏 個人影評集: www.geocities.com/arsuearsue/ Since 28 Feb 2005

Sunday, June 27, 2004

【媽媽再愛我一次】觀後感/「通俗劇」的地位


My Beloved Posted by Hello


因為楊貴媚,特意跑到油麻地某一專門賣大陸碟的音像店 (我竟稱呼做音像店,看來我越來越似大陸人了),買了她早期演出的作品【媽媽再愛我一次】回家觀看。


【媽媽再愛我一次】上映情況

【媽媽再愛我一次】1988年出品,是一套極度催淚煽情的台灣影片,當年在台灣票房完全「仆直」,但在中國大陸,竟然奇蹟地瘋狂賣座 (我是在網上的資料得知,以及一個大陸朋友對我說的,沒花沒假)。本文沒有打算討論兩地賣座情況差異的問題 (但如果各影友有興趣的話,可以問我找一份soft copy了解),但看後,隨之而聯想到很多問題,令我寫這篇文章。


故事大鋼

故事講述黃秋霞 (楊貴媚飾) 與林國榮是一對真心相愛的戀人,並已珠胎暗結,可惜遭到林母反對,最後被無情拆散。而在林母壓力下,國榮另娶妻子娟娟,唯娟娟不能生育,故林母想盡法子,奪回秋霞含辛茹苦養育的兒子志強 (李小飛飾)。小童志強到林家後,因思念母親,偷跑回家,被風吹雨淋,高燒昏迷不醒,秋霞以為志強已死,傷心過度神經錯亂,被送進精神病院。十八年後,志強到了精神病院工作,巧遇生母秋霞,秋霞竟奇蹟地恢復正常,母子終於團聚。


催淚煽情,導技差勁

單看故事,便令現在的觀眾卻步。的而且確,影片極盡催淚煽情的能事,但先不論這些風格,在導演技巧而言,的確是異常地「差勁」,例如那些動不動便急速zoom-in的風格,去強調場面的爆發激情 (其實有些地方根本不需用);很多情節間的接駁非常突兀;某些場景更令人失笑,例如楊貴媚有一場戲在橋上走,時間應在60年代初,但旁邊竟有一間麥當勞! 這點似乎沒有可能;還有,一些場面在催淚之餘,特意放上一些不合理的巧合情節,來加強悲劇力量,例如楊貴媚在末段跑下樓梯想拿回兒子,導演故意安排她「踏錯腳」踩了一條木棍,整個人滾下百多級的樓梯下而瘋了! ……..很多影迷看罷這套電影,大概會看到嘔血!


喜歡此片,義無反顧

但筆者竟然頗喜歡這套影片,除了我是貴媚fans外,是什麼原因呢?

我相信很多影迷也有相似經歷: 很多影片拍得很差勁,但自己卻莫名的愛上。而這套【媽媽再愛我一次】,筆者正遇到這種情況。

的確,影片充斥著很多過度、過長、不合情理的催淚煽情場面,導演技法異常差勁;可是,很多母子場面也很感人 (不是導演功勞),例如小童成日淚流滿面的表情、母子的哭泣場面、送禮物場面等等,真的令到筆者心軟起來,被徹底地征服了! 我無不被這些東西令我「舉手投降」……..而且,最要命的,是送熊貓的情節,我的鐵石心腸完全被溶化…….一對母子的演技魅力,可說是全片的靈魂,難怪楊貴媚在本片演出後,有「台灣媽媽」的美譽……


「通俗劇」的地位

【媽媽再愛我一次】是通俗劇格局,這更令我想起「通俗劇」在現今影迷眼中的地位。「通俗劇」在大部份較資深的影迷眼中,通常都是一些層次及深度較低的影片,每逄遇到這種形式的影片,他們便好像瞧不起似的,心目中,認為遠比一些歐陸藝術電影「低級」。

這種情況,除了反映了偏見嚴重之外,也著實反映出認識不透徹的問題。其實,「通俗劇」只是一種形式,如果導演是有料的話,導演的視野、故事的內涵、影片的境界等等,根本不會受一種形式限制。

所以,同樣用「通俗劇」的格局,劉別謙在喜劇方面的才華,可以盡情發揮 (試問近年有多少套喜劇像【To Be or Not To Be】這麼精彩?);成瀨巳喜男的作品,其視野之圓融廣闊、對人性人生的透徹刻畫,便沒有幾個導演可及;哥普拉的【教父/教父續集】 ,已是unarguably商業及藝術的經典作品。當然,還有很多很多例子,實在不能盡說…….可是,這些「大師級」導演,在很多資深影迷眼中,由於其對「通俗劇」的偏見,依然是瞧不起的樣子,看來,要令他們這批人改變錯誤的觀念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


本文寫於2004年6月

Thursday, June 10, 2004

電影/影評/影評人/影迷


The Shining Posted by Hello


一直認為要寫一篇嚴肅、認真、而有洞察力的影評,殊非易事。最近腦內突然一閃,問自己,我到底如果寫影評,要寫一篇怎麼樣水準的影評才滿意? 看別人的影評,怎麼樣才令我滿意?


自己

現在,筆者寫的所謂影評 (是長篇那些,不是那些短話),不成系統,沒有方向,只能在作品外圍打轉;我也期望自己在將來,能寫一篇方向正確,而且深入的影評;但前提是,嚴格來說,達到這種水平,必須具備基本的電影歷史、評論知識、及觀影經驗,而我要到達這種水平,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……


影評人

別人的東西又怎樣? 不要再提老前輩的人了,每次在不同渠道看到新一代的所謂「影評人」(大約指九十年代中至末出道的),大部份真的令我失笑。誠言,以現在的所謂標準,這些大部份之中,也有一半以上具備基本的水準的,但,充其量也只是一些皮毛、浮淺的文本分析,可以說,其實在文本分析上,也不見得有洞察力及一針見血,更不要說看得到其他東西了。是的,現在所有的東西,也是以降低標準來衡量。


影迷

Even對於新一代的有心影迷 (這裡不計普通觀眾) 來說,影響更大。由於沒有看前人的東西,就算是有心人,也大多是圍著新一代「影評人」的東西來打轉的,能吸取的養份,到底有多少呢? 我真的很懷疑。

另外,也造成了兩種問題,第一,就是對影片的偏食,以我的觀察,十居其九的新一代影迷,只是圍繞著黑澤明、岩井俊二、艾慕杜華、寇比力克、王家衛、高達、杜魯福等這批導演打轉的,或許可能會看塔可夫斯基、英瑪褒曼的電影,只奉他們為神,對其他很多導演及作品,也不屑一顧。你叫他們看五六十年代粵語片、美國黃金片廠時期電影、日本的通俗庶民劇,他們會像看不起的樣子,覺得那些作品低級,要看的話,等於要了他們的命呢!

第二,就是觀看影評的態度問題,例如我發覺很多影迷在讚一些新影評人所寫的東西,我看後真的感到十分驚訝,說OK也還可以,但只是用一些舞文弄墨的筆觸、浮淺的內容解說、錯誤的詮釋方向,來品評影片。老一輩的影評人,大概看到嘔血。


後話

電影及影評,向來到只是小眾玩意,向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。但如果你喜歡的話,正確的態度及方向,還是必須具備的,不要再自欺欺人了,開放學習的心靈吧。

本文寫於2004年6月


附圖: 【閃靈】,一套表面顯淺,內裡艱深的作品
 
College Term Papers And Research Papers
Term Pap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