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之女 "玉屏Blog"

"玉屏" 之意: 1) 白燕, 原名陳玉屏 2) 金燕玲, 在影片 [地下情] 的名字, 叫廖玉屏 個人影評集: www.geocities.com/arsuearsue/ Since 28 Feb 2005

Monday, September 18, 2006

從【盜火線】到【邁阿密風暴】的10年感覺


Heat Posted by Picasa

1996年3月16日下午6時正,有兩個少年,在尖沙咀海運戲院內等候,他們已呆了足足15分鐘,在擠迫的成年人群中站著,他們四處張望,大部份不是OL,便是穿西裝結領呔的成熟男士,再不然也是稳重衣著的外國人。6時多一點,戲院入口門才打開了,但還未能進場,因為要等待裡面的觀眾離場,但越等越久,幹嗎這麼久? 原來剛才3時正那一場戲 Full House……

我所說的,就是【盜火線】(Heat, 1995)

而那兩個少年,正是筆者和她的弟弟。

heat002在九十年代中期,我才開始較認真和熱愛看電影及「蒲戲院」。由那段時期直至現在計算,那晚到海運戲院看【盜火線】 ,可算是我到戲院看電影其中一個最難忘的經驗。你可能說:「Full House是經常發生的事,有何驚奇?」,當然,全院滿座沒什麼了不起,但那晚等候進場/入場/散場時的擠迫狀況,就像你不單止在看一場電影來消磨三句鐘這麼簡單,它給你一種感覺,就像一個event,除了娛樂外,還把觀眾從現實的城市中,拉進戲內的城市,而兩者則連成一塊,讓觀眾彼此間,繼續感受著城市的脈搏跳動,繼續呼吸著城市的空氣。當觀眾散場離開戲院,在尖沙咀海旁閒逛,或廣東道流連時,他們會感受到,這就是【盜火線】內的L.A.,城市的燈火在黑夜中閃耀,散發著無比的熱力……

heat003以上所說的話,當然帶有一種感性的幻想,或過份投入,但有一樣無可否認的事情,就是【盜火線】在海運戲院內,其音響/音效上帶給觀眾的愉悅,真的棒到極點,由放映之前出現的Dolby Digital銀灰色「蒸汽火車行走」Demo開始, 【盜】片好像已暗地裡提醒觀眾:「這套戲的音響/音效不同一般的影片」。海運戲院約在1994年中翻新完成,我相信音響系統也在那時送舊迎新, 【盜火線】上映時,才不過一年多左右,sound system也應耗損不了多少;

heat004另外,不家不要忘記,當年香港的戲院,還未全部安裝新的Dolby Digital System (很多還是落後的Dolby Stereo),至少在popular的UA沙田已經沒有。在海運戲院這套強大的Dolby系統支持下, 【盜火線】的音響/音效威力,在香港得以被完全show off出來 (電影本身在這方面也做得很好)。

heat005尤其中段街頭槍戰一幕,槍聲及爆破聲效逼真異常,無論在車內車外,抑或街頭的不同角落,槍聲/爆破的聲量/質感/強弱/輕重,其來源皆與畫面內的距離/位置準確無誤,且十分立體。我相信當晚的觀眾,一定看/聽至目/耳定口呆吧?

heat006猶記得當年看【盜火線】時,翌日便回家找了很多相關的影評閱讀 (香港那些),再加上那晚的觀影經驗後,17歲還不到的我,「知道」影片內那些男性情誼/義氣、「了解」何謂「Man」的型格及藍調風格、「明白」Michael Mann對城市氣氛/脈搏的捕捉/掌握,可是,直至近幾年,我才「感受」到以上所有東西,甚至比起那些以「感性行先」的電影,更能觸動我心 (不要忘記【盜火線】表面上是警匪類型片格局)。現在,筆者已把【盜火線】翻看了很多次 (尤其近幾天),越看越有味道,很多場面,還歷歷在目:

1) Neil「工作」完回家時,放下槍,然後在家中的落地玻璃,遙眺窗外一片在清晨中發出的暗藍天邊與海景
2) Donald Breedan捱過幾天餐廳工作後,女友跟她說「I’m proud of you」及「Let’s go home」
3) Vincent駕車到BJ夜總會及下車行走時,穿過的街景
4) Vincent回家後,Justine在化妝,對他不大理會,然後Vincent出去洗碗,但一氣之下,猛拍下水龍頭,沒過多一分鐘,就望一下手錶,然後又要繼續工作
5) Vincent在L.A.公路上追趕Neil,車輛疾風飛馳,速度及動感,混合著夜色中的車頭/尾燈及其它公路燈光,城市生活中的節奏/感覺/壓力傾瀉出來
6) Breedan忍受不住餐廳的工作,毅然出走
7) Vincent回家後,遠眺L.A.公路的夜色,然後嘆一口氣

還有很多,霎時間真的記不清……

heat007【盜火線】其實是一套「政治不正確」的電影,但偏偏它「錯」得很好看,而且「錯」得很深刻,剛才提到的男性情誼/義氣、「Man」的型格、藍調風格、城市氣氛等等的敏銳觀察及捕捉,不單只靠演員的造型、精緻的攝影、提煉的對白及眾多的L.A.夜景wide-shot「充」出來,沒有導演對元素的「心」,就沒法打做出來,所以【盜火線】在陳套的警匪類型片格局,提昇到一個令人吃驚的地步。

有時「錯」的東西,我們也會愛、也會做、也會對它有感覺。

miamivice001


10年過去了 (其實是11年),Mann的新作【邁阿密風暴】(Miami Vice, 2006) 上場,我在差不多割畫時才看,之前已累積了很多影片評價及分析的資料,包括影友及影評人的文章,以下兩條link,筆者認為較能刺中影片的重心及值得appreciated的地方,所以本人也不贅言:

1) 皮亞 -- 【Man】風暴
2) 舒琪 -- 【邁阿密風暴】:米高.曼的真正本色

miamivice002


miamivice003對筆者來說,影片最好看,乃哥連.費路 (Colin Farrell) 與鞏俐的一段情。尤其後者,導演只簡潔幾筆,整個女人的精緒心思,便如浮雕般突顯出來。第一場床戲,鞏俐騎在費路身上「結合」,其後當費路彎身上前跟她擁吻時,見到她浮在眼眶中的淚水嗎? (導演還拍了兩個不同角度的close-up作強調) 除了在做愛時肉體上的歡愉令她流淚外,也暗裡表示她對Farrell真的有「一見鍾情」的passion,這是老大不能給她的,或她很久也沒這種感覺,甚至根本從未有過;至早上,鞏俐與Farrell洗澡,對著他,則不斷輕咬嘴唇,(心甘情願地) 短暫淋浴在被溶化了的溫馨感覺當中;及後大家在鏡前梳理,她則鏗鏘有力地tune回硬朗及實淨的「大家姐」作風,business is business,真的爽快俐落。單是以上三個場面,鞏俐這個角色已在有限的篇幅/時間裡,立體地顯現出來,既feminine又masculine。Mann今次對女角的「重視」(不要忘記還有Det. Gina的造型),頗令我喜出望外。

Mann對影像風格及質感的營造,其實在這十年間,不斷演化。由【盜火線】的傳統稳定構圖/調度及菲林質感,至【奪命煙幕】(The Insider, 1999) 的大量手提攝影,再至【同行殺機】(Collateral, 2004) 在夜色中的DV粗微粒質感,最後到了【邁阿密風暴】推至極點,DV粗微粒再加上手提攝影 (還有那經常無疾而終的剪接手法),令影片帶有傳統劇情片 + 電視電影/劇集 (e.g. 【24】 ) + 紀錄片的風格/質感,似乎Mann在【邁】片裡作了第一次視覺風格轉型的終點站,當然,效果如何,還要以時間來證明,但有一點無可否認,乃以上全部影片,對那種男人味十足的營造,十年如一……其實一向如是才對。( 【拳王阿里】(Ali, 2001) 未看,不能置評)

Mann下一套電影會是什麼模樣呢? 我們拭目以待。


本文寫於2006年9月17日

 
College Term Papers And Research Papers
Term Pap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