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之女 "玉屏Blog"

"玉屏" 之意: 1) 白燕, 原名陳玉屏 2) 金燕玲, 在影片 [地下情] 的名字, 叫廖玉屏 個人影評集: www.geocities.com/arsuearsue/ Since 28 Feb 2005

Friday, October 10, 2003

電影名牌導演


Toris Couleurs: Rouge/Three Colours: Red Posted by Hello


一向有留意網上電影討論區, 其中幾個更是經常光顧; 另外, 經常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影迷談天說地, 分享一下電影的心得

每當看到網上留言者及與影迷談及自己喜歡的電影及導演時 (以他們是真正喜歡電影計算), 本人發現了一個很特別, 但又很普遍的現象: 法國新浪潮的高達及杜魯福, 歐洲以前則有塔可夫斯基, 奇斯洛夫斯基及英瑪褒曼, 香港則非王家衛莫屬, 日本? 黑澤明是也, 近代則奉岩井俊二及北野武為神, 艾慕杜華? 大師級呀...等等

發現這一現象後, 便立刻聯想到近期看過的一本書, 其中是影評人史文鴻寫的一篇文章, 題目大約是 "電影的名牌", 那篇文章寫於大約1990年, 史生道出了當時一個現象, 很多影迷都盲目崇拜一些電影名牌導演: 例如高達, 杜魯福, 褒曼, 塔可夫斯基, 黑澤明, 小津, 溝口及成瀨 (此兩人現在年輕影迷心目中已是out-dated了), 不管看得明與否, 照單全收, 而且對一些其他導演, 例如東歐, 第三世界(現在伊朗及巴西已成名牌), 德國, 美國片廠時期的大導演如Billy Wilder等, 更視若無睹, 至於華語舊片, 對影迷來說更加抗拒了...而這1990年的文章可說一針見血地道破我在今時今日發現的現象
當然, 以上的 "名牌導演", 其實史生 (包括我) 也認為大多數都具有很高的質素, 他們並非 "眼高手低" 的導演; 但其實史生最想說的是: 影迷患了 "嚴重偏食症", 對那些名牌趨之若鶩, 但對其他則排斥, 甚至置若罔聞

既然作為喜愛電影的觀眾, "嚴重偏食症" 不但不健康, 更縮窄自己對電影的視野, 及未能發現其他電影蘊含的樂趣

本文寫於2003年10月


附圖: 名牌電影 [藍白紅三部曲之紅]

Saturday, October 04, 2003

楊德昌的理性沉思 --- 我的感性沉思

Yiyi/A One and A Two Posted by Hello


最近重看楊德昌的 [一一] [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], 與前幾次的觀影經驗一樣, 感覺是同樣的沉重, 同樣的令人悲痛莫名, 同樣的令我稀虛感歎; 很多電影令人感動是 "外露" 的, that means 它會令你流淚及悲傷, 而 [一一] [牯嶺街] 對我來說有以上的特質之外, 還有一種令人麻木的痛楚, 那種pain已經融入觀者的腦中,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 "隱隱作痛", 而我記得與一位友人提及 [一一]這作品時, 他說了一句: "一切既野都返唔到轉頭", 真是一語中的, [一一] 裡乃源自生活的種種遺憾, 而 "一切既野都返唔到轉頭" 正是這種麻木的痛楚的最佳根源

也許湯禎兆說得對, 楊德昌的電影, 要沉重才好看; 而我除了以上兩套作品外, 還未看過楊氏其他作品, 但是, 我曾看過半小時的 [獨立時代], 對於片中的輕佻諷刺沒有好感, 也許這不是楊德昌的善長之處

當然, 楊德昌對很多影迷來說, 動人之處在於刻劃人生的深刻功力; 但我們亦不可忽視楊氏利用冷靜理性的方式, 分析台灣的政治, 經濟及社會狀況, 而最後凝聚於 "人" 身上

楊德昌給我另一種驚喜, 在於用一種理性分析的態度, 去表現一種感性的悲痛, 其難度之高可想而知; 而正當一眾影迷為 [兩生花] [藍白紅三部曲] [情書][對她有話兒] 等作品以感性的方式表現而為之傾倒的同時, 在這些 "純feeling"風大行其道之中, 我更覺 [一一][牯嶺街] 珍貴及耐看

本文寫於2003年10月

 
College Term Papers And Research Papers
Term Pap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