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之女 "玉屏Blog"

"玉屏" 之意: 1) 白燕, 原名陳玉屏 2) 金燕玲, 在影片 [地下情] 的名字, 叫廖玉屏 個人影評集: www.geocities.com/arsuearsue/ Since 28 Feb 2005

Saturday, July 28, 2007

【殺謎藏】-- First Obsessed Look

「There's more than one way to lose your life to a killer」

前言

美國導演大衛.芬查 (David Fincher) 自從2002年的【房不勝防】(Panic Room, 2002) 後,一直久未有新作露面。直至今年3月,相隔5年後的新作【殺謎藏】(Zodiac, 2007) 終於面世,對於一套犯罪類型片來說,影片在5月竟能參賽康城,實在罕見。而對於拍過【七宗罪】(Se7en, 1995) 【搏擊會】(Fight Club, 1999) 等頂級佳作的Fincher來說,他真的令fans等至「頸都長」;然而,筆者察覺到,至少在香港,大部份的影迷,對【殺】片也不甚滿意,而原因也有多方面。


影片的重心

而最普遍,也最令筆者費解的論點,就是認為影片未能自圓其說、東拉西扯,以及拖長的篇幅。所謂未能「自圓其說」者,乃影片 (尤其在後三分二) 充斥著排山倒海的線索,而其中也不乏對所謂「主線」來說毫無作用的篇幅,而又把那些段落拍成驚慄的氣氛 (放映地下室那一場),以致有很多人認為「故弄玄虛」云云。

但,假如稍為注意,便不難發現導演的focus不在於「誰是兇手」(雖則結局已告訴你最接近的兇手是誰),而在於主角們對Zodiac的obsession,以及Zodiac這案件如何影響三位男主角的日常生活/心理/精神狀況等等。換句話說,每個線索/片段,無論跟Zodiac有關或無關,也是探索他們的重要材料。


Robert、David and Paul

Robert Graysmith (Jake Gyllenhaal飾) 那段當然是最完整的,由男主角怕Zodiac在媒體傳至家中影響孩子 (家中關掉電視機),至真的危害他們的人身安全 (送校巴那場),再至影響女友/妻子的拍拖/婚姻生活,跟著竟主動令孩子參與事件 (this is a special project!),最後弄至暫時分離,皆有豐富的著墨。由被動至主動、由團結至離散,層次分明,在情節的特性上絶不單調重覆。另外有趣的一場,乃Robert駕車送兒子回校途中,不斷被多條收音機頻道也播放zodiac的消息困擾,當他關掉radio後,畫外音隨即响起直昇機聲 (表示警方或傳煤的介入),令畫面內、畫面外也充塞著「zodiac」,一家人頓時變得「避無可避」。

導演還在一些更細緻的地方著墨,Robert起初雖對「zodiac」產生興趣,但在一次會議裡揭露兇手將會襲擊校巴時,Robert離開時的一組溶接鏡頭,皆响起一群小孩聲音的畫外音 (暗示男主角始終最擔心子女);但到後段全情投入地查案時,男主角腦內只不斷响起剎車聲的畫外音 (暗示「zodiac」的事件)。這種極具層次但又含蓄的作法,顯示【殺謎藏】描寫男主角並非一味重覆翻閱資料、裝作專注表情這麼頭腦簡單。

而Robert對「zodiac」的obsession方面,很多人 (負面地) 批評後三分一的篇幅,只是把Robert對事件的投入,重覆又重覆地展現,但,事實不然。他的obsessed,已不止「廢寢忘餐」這麼簡單,還有最重要一點 – 沉迷到對尋找「真相」的迷失。

Robert「夜闖戲院佬」那場,其實已「明刀明槍」地表達這點。我們知道,Rick Marshaw這條線,在敘事上,是較為「偏離」的 (因為「Lee」才是『主線』及最接近所謂『真相』),但Robert腦內未能整理出一個合理邏輯及證據,便一口咬定Rick是兇手 (Robert在這條線信任Morrill的判斷,其後在餐廳跟David談「Lee」這條線時卻認為Morrill是個酒鬼而懷疑其可信性,更顯示他那「輸打贏要」的思想 – 他根本只想要自己認為正確的證據),以致在屋內一聽到「地下室」一詞便感覺大難臨頭及恐慌。而那場戲的場景,雖然運用上輕度的懸疑配樂,但陰沉的佈景及燈光、木樑發出的聲響 (Robert一入屋已見四周那陰沉的格調,但竟說it’s a nice house,起初根本不覺四周環境有問題)、煲水/咖啡沸騰的尖銳聲音,都是實在發生的 (但觀影時觀眾會感覺十分不安到仿佛是導演添加的配樂),他其後的左疑右思,全因自己把事情「合理化」而造成對所謂「真相」的迷失及恐懼;Robert探Linda那一場,更完全呼應這一點,Linda明明說不是「Rick」,但Robert竟可笑到要Linda說「it’s Rick, it’s Rick Marshaw, JUST SAY IT!」……可見這場「夜闖戲院佬」的戲完全沒有多餘及「故弄玄虛」。

很多人可能對Robert為何這麼沉迷覺得摸不著頭腦,以致對影片後三分一未能投入。或許,當我們留意幾段看似普通的動作或對白後,便不覺驚奇:

1) Credit過後編輯會議室的一場戲,眾高層只專注聆聽「zodiac」信件的內容,對那份密碼紙不屑一顧,唯獨Robert二話不說便copy下來,單是這個舉動,便顯示他對「謎」的執著
2) Robert與Paul第一次到酒吧傾談時,Paul問他「想要什麼好處」,但Robert很無知地回應「what do you mean by “business”?」可見他只對事件的專注,丁點兒沒有其他實利的想法
3) Robert與David第一次到餐廳會面時,David問「who are you again?」,Robert竟答「I just wanna help」,正常情況下,他應會介紹自已姓甚名誰,但,again,他只一心「help」,亦即「找」更多「zodiac」的證據

以上幾處,皆突現Robert本身的性格及為人。有了這個作基礎,筆者認為Robert其後對「zodiac」的狂熱,不難理解,且是自然不過之事。

警探David Toschi (Mark Ruffalo飾) 那段可能著墨較少,但也有些地方可堪玩味。在中段,我們已感受到他對案件的鍥而不捨及無限付出,但當中也表現出他心態上的轉變及內心矛盾。David第一次搜集Arthur Leigh Allen (John Carroll Lynch飾) 的證據作鑒證時,知道不能起訴後,只輕輕地說句「就這樣好了」,那種不以為然的樣子,再緊接著輕鬆的配樂 (大廈特技那場 – 同樣地作為電影結構其中一個分水嶺),顯示「zodiac」還未完全侵蝕他的內心;但一年後,新的證據湧現,令他的obsession死灰復燃,且燃燒得更厲害,「trailer park」那場戲之後,最能證明這點:從David視點出發的一個模糊的深景鏡頭 (暗示一切懸而未決) 開始,Captain Marty Lee (Dermot Mulroney飾) 走上前 (淺景),頓時變得清晰,最後公佈結果,那種由渴望、等待、焦急的情緒,至最後失望的告白,間接地反映在這一個shot裡,而David其後的激動動作及對白,則是理所當然了。

所以再其後的一場戲 – David在車內沉思,字幕打著華盛頓街與櫻桃行交界 (的士司機遇害那地方) – 更顯示他的矛盾,既死心不息,但又無可奈何要作半放棄狀態,這三兩筆已令David的情緒顯得異常立體。

再之後的三分一 – 即Robert「接手查案」後,又表現了David另一層次的心態,他雖口口聲聲跟Robert在餐廳說 「excuse me, I care」,但實情是事件只能放棄,只能officially跟進,所以他其後憤怒地對Robert說「不再理會這案子」「不要再煩我」「我才不理會你」等等,只是他應付現實生活的話語;然而,當他再聽到Robert不斷找到「新線索」時,還是忍不住繼續了解 (包括不斷私下提供人名、家裡忍不住開門的鏡頭),可見他雖「半放手不幹」,但「zodiac」已成為他多年工作的一切 – 他的身體已滲透著「Zodiac」的血。

Paul Avery (Robert Downey Jr.飾) 那段,老實說,直至目前為止,筆者還未能整理出一個輪廓來 (看來甚至有刪剪過的痕跡),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有學識、實利、自我忠心的人,但他的下場,到底跟「zodiac」有否關係,if so,如何有關係,戲裡提供的篇幅仍不足,唯有等待08年Director’s Cut的DVD了 (這版本聽聞比原版長,而非短)。


科技與傳統的融合

大衛.芬查以往大部份作品,視覺風格強烈。 【七宗罪】【搏擊會】 「玩鏡頭」 (尤其後者) 給人的一種新鮮感,令人眼前一亮,而作品本身的水平,也被很多評論及觀眾予以極高評價,但一些「較高層次」的評論者,始終認為它們擺脫不了MTV手法,以及視覺上太過「玩弄」,遂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(筆者當然極不同意,但需另文討論),更惶論套上「經典之作」之詞。今回【殺謎藏】回歸傳統荷里活劇情片拍攝手法,從敘事模式、鏡頭及剪接等皆十分平實,只有兩三處「玩野」場面,可是,就是這樣,令一些觀者覺得影片風格不夠「貫徹始終」-- 尤其字碼浮現一幕。

這場戲的「特技」,明顯是把【房不勝防】片首Credit的概念再玩一次 (以3D字/圖溶入畫面透視整個空間的立體感),但【房】的Credit仍屬炫耀 (or實驗) 的性質,可是, 【殺】片內那場面,則向著更高層次/難度挑戰:

一開始,一連串報紙的剪影充斥著整個畫面,接著的一組鏡頭,角色們在不同場景東奔西走,為「Zodiac」忙個不停,這時,報紙及信件字碼 (2D) 的剪影叠印在畫面上 (傳統老電影使用的技巧);再接著,報紙及信件字碼由2D轉至3D,溶入畫面 (彷彿堆積如山的資料充塞著office),跟著插入Robert看東西時的一個shot,其後「3D」場面繼續進行,但已由之前的客觀鏡頭,變成Robert的主觀鏡頭 (shot是右pan地跟著兩名警探更能證明這點),以表現他的沉迷

即使玩3D,也是用同一素材過渡 (報紙及信件字碼 – 由2D至3D – 而「質感」幾乎一模一樣),字碼浮現在整個辦公室的空間,也其來自有因,並非無的放夭。我們大可認為這種處理手法及舖排nothing big deal,但導演今回把visual上的「花巧」,能完完全全溶入傳統的敘事模式、鏡頭內,甚至跟劇情掛鉤,這種創作上的心思及嚴謹的態度,其實非常「貫徹始終」,更非「為玩而玩」。


小說 vs 查案、虛構 vs 真實

「Zodiac」這事件,在尾段帶出一種既吊詭、又無奈、但又可其現實的情況:我們在虛構的媒介 (小說) 才能較快找到較全面的「真相」(at least最接近的真相 – 誠如Robert所言,在現實世界,不能「prove」的不代表不是真相);反之,在現實的渠道 (i.e.警方查案及司法程序起訴) 卻多年來沒有定案,找不到有法律證明的兇手,1991年時,只是多了一個人證而矣,而其後主嫌疑犯也去世……到底多年來徒勞無功後還有多少「價值」存在? 或許,所有不同的「價值」只存在於案發最火紅的時候,after that,甚麼都不是,甚麼都沒有。


藝術、藝術

另外,Robert雖然在寫小說,但其實整個過程,與依司法程序查案沒有分別,竟直至找到他認為最有說服力的「真相」,才去寫書,但其實那本只是「小說」而矣!Robert由著手調查開始,直至最尾那句「我親自步行測量過」,那種投入、那種付出、那種對完美主義/細節的考究,筆者認為簡直是一種「藝術」的表現,對「藝術」的一種追求 – Robert簡直就是導演創作此片態度及信念的「代言人」!


後話

你認為我的想法充滿個人投射也好、一廂情願也好,但大衛.芬查今趟再一次證明自己一流頂尖導演的實力,以及依然維持高水平的作品,在美國 (甚至世界) 現今的電影工業 (包括主流及非主流) 裡,彌足珍貴。


相關延讀:

1) 皮亞 -- Movie Chic,Movie Style﹕像藝術品的犯罪片
2) 黃載言 -- 《殺謎藏》無手機 慘過死
3) safari underground -- 《殺謎藏》影評文章
4) Ar Dream -- 大衛芬查、搏擊會與殺謎藏
5) Ron -- 殺謎藏 - 真實 / 詮釋


本文完成於2007年7月28日;另於2007年8月8日作出修訂

Labels: , , , , , , , , ,

 
College Term Papers And Research Papers
Term Pap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