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之女 "玉屏Blog"

"玉屏" 之意: 1) 白燕, 原名陳玉屏 2) 金燕玲, 在影片 [地下情] 的名字, 叫廖玉屏 個人影評集: www.geocities.com/arsuearsue/ Since 28 Feb 2005

Monday, February 05, 2007

百花齊放 --- 2006觀影回顧

前言

轉眼間又過一年。2006年繼續以「半休息」的姿態上陣,觀影數目再創新低,在戲院看戲約10套左右,在家看的也不夠廿套;可是,其中發掘到很多高質素的電影,無論是新上映的,或是舊片回顧,也有一寫數筆的衝動。


舊片回顧篇

全年只看了「貝托魯奇回顧展」的【同流】(Il Conformista,1970) ,電影節、中川信夫、法斯賓達、寺山修司、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舊片,也沒有看。不過,也不覺可惜,戲,看與不看,也沒所謂。沒電影的日子,也不怎麼難過,不過,遇到好的電影時 (今年特別多),則令人興奮得手舞足蹈。

說回【同流】 ,在場面調度、攝影、配樂上,它是一流傑作;但在內容而言,我覺得就男主角為何跟黨派「同流」,也交代不清,則頗令我失望。在眾多的flashback中,宗教、性、政治等元素,似乎還未能跟男主角「成型」地「同流」理清一個輪廓來,它們企圖跟他扯上關係 (否則拍來幹麼?),但在初次看來,未能成功連結在一起。

差點忘記,今晚臨時趕到戲院看Stanley Kubrick的【閃靈】(The Shining,1980) 長版!

【閃靈】長版可以說比短版令我更滿足,更完整,細節交代得更清晰 (縱使黑人與朋友通話那些場面可以cut走以更簡潔一些),長版在主題/內容上已經是「畫公仔畫出腸」了。超現實/自然、第六感、生死輪迴、陰陽交接、以及溝通困難 (筆者認為較次要) 的確是影片的主題,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地方;過去及現在皆在同一時間/空間出現、角色則能透視過去/現在/未來,技巧則是一向的高超。

雖然自八十年代初以降,影評對它的「深度」argue得很厲害,但在我看來,兩派也令我摸不著頭腦。「社會學」/「哲學」派的言論對我來說,總覺過份詮釋,駡它為了effects而不顧logic的人則預先否定了第六感只能片段地呈現的「方法」(否則影片也拍不成了罷?)。愚見認為,好好接受導演設定的架構,好好享受技巧帶來的樂趣,接受眾多主題只是「配角」,才能真正領略【閃靈】的魅力。


戲院篇

頭半年簡直是災難。無心戀戰不止,還被朋友逼使,在三月看了【輪迴】(Rinne,2005) 這套不知所謂及沉悶的作品,委實有點難過,也在其後的戲院生活繼續沉寂了三個多月。

直至六月尾,才被戴丹兄弟的【半熟爸爸】(L’Enfant,2005) 抓回一點勁頭,戲當然不是甚麼經典之作,但導演捕捉兩主角的生存狀態及情感確有一手,不是那些隨便用hand-held「搖兩下」而「扮實感」的低級文藝片可以比擬; 【半】片最利害的地方,見諸男女主角在頭半段戲那些「無所事事」的場面 (閒時在深夜到樓下街頭「行兩個圈」,你便知我說甚麼),以及遇然間含蓄地反映男女主角在有了嬰兒後,因兩人本質上的差異,而注定其後產生衝突的情況。它是一套很honest的作品,偶有佳章,不應因拿了金棕櫚而不自覺地dismiss它的成績。

原來在下半年,精采的電影才出現,一套又一套優秀作品湧到眼前,簡直透不過氣來。先有七月份的傑作【偷拍】(Caché,2005) ,對,毫無疑問是masterpiece,劇本層次高,能把一些很high-concept的東西拍到很深刻,觀者在散場後,會想到越來越多值得appreciated的地方,而它們本身又真的很具體地出現在文本裡。導演技巧實在高到不能言語 (之前已寫了一些皮毛,在此不贅),筆者承認直到目前為止,還未能完全發掘它利害之處,是在2000年後,筆者看過最勁的外語片 ( 【對她有話兒】[Hable con ella,2002] 較它輸了成條街,但【對】其實已是非常傑出的作品)。

經過八月的悶熱後,九月初,心血來潮到了IFC觀看【邁阿密風暴】(Miami Vice,2006) ,是為一大樂事。我百份百明白一些資深影友/影評人憎惡此片的原因,但誠如舒琪所說,不愛不是你那杯茶的電影是一回事,而能否看到片內的優點又是另一回事,像邁克對此片的話語,便令我失笑且不屑,竟然先對影片產生了負面情緒,然後利用自已的文筆去rationalize自已的points,真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(先旨聲明本人很欣賞他大部份的電影文章)。要了解影片的優點,還是看舒琪皮亞那兩篇文章吧。另外,由於又要陪朋友的關係,看了近乎「垃圾」水平的【夜宴】(Ye yan,2006) ,則不想再多談了。

踏入十月及十一月,令人驚喜的作品一浪接一浪,先有悲喜交集的【浮花】(Volver,2006) 、再有剪接凌厲的【無間道風雲】(The Departed,2006) 、緊接著則有舖張揚勵的【放.逐】(Fong Juk,2006) 、淒厲震懾的【慾望的謊容】(Shi Gan,2006) 以及溫柔謙卑的【三峽好人】(Sanxia Haoren,2006)

現在回想【浮花】 ,感覺之前overrated了這套作品,但艾慕杜華對每場戲及內裡情節的悲/喜反覆混雜掌握,則不容忽視;比方說,彭妮露.古絲由發現直至處理丈夫屍體那場戲,橋段是懸疑的、角色表情則是哀傷的、而對白則是幽默的 (e.g.「我姨媽到」),拼湊在一起,完全沒有突兀的感覺,順滑圓熟得無話可說,這種特質,還見諸於之後眾多場面,的確令作品不同凡響。不過,假如以【論盡我阿媽】(Todo Sobre mi Madre,1999) 後眾多作品 (再加上【慾望之規條】[La Ley del Deseo,1987] ) 為導演的高峰時期的話,艾慕杜華還未能算是大師級,筆者始終覺得他對角色的感情世界還未能挖到一個很深的層次。

至於史高西斯的【無間道風雲】 ,風格粗獷、直接、俐落、抵死兼而有之,使那種地道實感十分強烈,再加上驚為天人的剪接 (相信很多評論已有提出),使這套普通商業庸俗片包裝格局的電影,開拓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,它未必能成為年度最佳美國電影,但導演的功勞,實是整個作品的靈魂,使平凡的它,變得一點也不平凡,史高西斯這次真的令人擊節讚賞。

【放.逐】則給了筆者另類快感。雖然影片在角色情誼、西部/武俠片致敬、香港當下社會心態投射方面,有很動人的筆觸 (唯獨對白方面較弱),但它對動作場面的處理,才是令我最心動的地方,尤其黑市醫生診所那場戲,杜sir對空間的靈活/徹底運用,使我們看了多年港產槍戰場面的人而言,竟還能提供新鮮的感官刺激,除了感激以外,還能說甚麼呢?

而金基德的【慾望的謊容】 ,導技還未算很高,場與場之間的節奏應抓緊一些 (尤其上半段);但編方面 (也是金基德),則使我有意外驚喜,而且結尾頗令我有一絲感動,那種悲情是劇本逐漸凝聚的成果,如果把【慾】的storyline事先告訴你的話,你可能會認為它「一小時內便已拍完」,實情卻不,它是97分鐘,且在貌似簡單的storyline挖到一些細微細眼處,令【慾】片到了另一個層次。至於閱讀此片的起步點,還是那句,先看看舒琪那短短的文章吧。

最後,到了【三峽好人】 。直至現在,我還未能對它提出一些很「實」的文字,但【三】片有很多地方令我十分眷戀,好像它對景物的尊重、對超現實場面的處理態度、在香港的簡介文字、溫柔觀察的特質、中段汽車在夜晚過橋配上歌曲的時刻、以及……趙濤的味道……她不但把【世界】(Shijie,2004) 時的造作味盡去,且能真正散發著一個三十多歲的成熟女人的情感狀態魅力 (另我反對這是only導演帶領 + 配合影片風格的功勞)。

一句話:在片中她與愛人的關係,描寫得極其「實淨」,縱使我們根本看/知不到他們以前的事情 --- 男友從故鄉的「二打六」地方,走至一個陌生城市,搭上富婆,立即「上位」至中層大阿哥,當他習慣了後,你如何期待他回頭呢? 你如何期待他跟前女友說些什麼話語呢? (分手前在堤壩邊的那場戲的對白寫得尤其出色) 生活方式、社交層面、人品性格、言行舉止、思維態度等等也不同了,他們一隻舞後黯然分手,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,況且這三份一段戲還間接反映了奉節某一社會横切面貌 --- 這段戲沒有多餘。


電視/pc篇

屈指一算,今年在家的電視/pc上看的「新」(其實是舊) 片,竟沒有一套歐洲作品,也沒有一套美國作品,它們全是亞洲電影……

頭十個月沒遇到十分驚喜的作品,優秀的如成瀨巳喜男的【兄妹】(Ani imouto,1953) 、特別的如【情場如馬場】(Gyeongmajang ganeun kil,1991) ,再加上過癮非常的如【斯文禽獸】(Shitoyakana kedamono,1963) ,已是僅有的美妙觀影時刻。

川島雄三的【斯文禽獸】在故事內容上沒甚麼特別,不外乎人面獸心、爾虞我詐、局中有局這些傳統東西,但導演竟「化腐朽為神奇」(劇本其實一點也不差),把視點處理及「玩野」場面,提昇電影至一個更高層次,果然是有料之人。

【斯】片整套戲只發生在一間公寓內 (頂多有幾場過場戲在室外梯間拍攝),那些三尖八角、五花八門的鏡頭,其實全是不同角色的偷窺視點串連而成,縱橫交錯地形成一種結構 (頭三份二尤其顯著),而那些超現實/舞台式「玩野」場面,除了提供一定的娛樂性外,也暗地裡深化角色的心裡層次 (即在真實裡只能以假面目示人,而在虛假/人工化的情況才能見他們的真心 [以旁白輔助] ),單是這兩方面的處理,川島雄三已證明自己第一流導演的功力。但最令筆者佩服,就是影片內的「玩野」場面,突如其來地出現而沒不協調、風格輕佻得來又過癮非常 (尤其中段兩姐弟跳舞那場戲,愛死它),川島在這片給觀眾帶來的愉悅,像吃了丸仔一樣high。

踏入十一月,佳作多不勝數,首先有姜文的【鬼子來了】(Guizi Lai le,2000) 。那時最欣賞的,就是人在大環境下的無奈。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,這一秒跟你「友情歲月」,下一秒已「冷血無情」,無論自覺/不自覺地幹,已不再重要;控制不了自己,而去堅持以「真實人性」來抗衡環境的壓迫,最後只會悲劇收場。

之後,因為【三峽好人】的關係,為了認識賈樟柯,於是看了他的【小武】(Xiao Wu,1997) 【站台】(Zhantai,2000)【世界】(Shijie,2004) 。當賈導的首作面世時,筆者已經知道有這人的存在,但直至到了差不多十年後,我才「的起心肝」去看他的電影,真有點相逢恨晚的感覺。

【小武】一看便知在有限資源拍成,但全片滲透出來的友情、愛情、親情,簡而精,點到即止,整個城市的氣氛強烈,男主角在環境裡被壓抑的感覺尤令人低迴再三 (王宏偉的舉手投足應記一功),最重要的,還是導演肯真真正正、實實在在拍一套電影出來,構圖、剪接、對白等,還原至最普通的手法,沒有矯揉造作的技巧,去逃避自已對題材觀察的能力。這套作品頗得我心。

至於【站台】 ,首先,得引自李焯桃對影片的一些話語:

「…此作不但氣魂宏大,視野不凡 (對人情世故的觀察,成熟程度令人難以置信他才不過三十歲)…影片表面貌不驚人,全無搶眼悅目的影像…」
「實而不華到這個程度,注定難以取得對中國一知半解的評審們的歡心。」

對,「實而不華」的確可概活【站台】的特質。當中大部份一場一鏡的拍攝手法,是對環境及角色的真心、深刻觀察/捕捉/發掘,多過just表現自己的電影技巧,這種誠懇、謙虛的態度,加上自已相稱的能力,在這個「偽」術片當道的時刻裡,尤其珍貴。

無論鐘萍在室外的肆意大叫、三明上山下坡的身影、崔明亮奮力擲石頭至遠處的力量、咪咪及哈哈在破落街頭「敬業樂業」地跳舞、尹瑞娟在辦公室內獨自起舞、抑或結尾那個家庭情境......等等等等,都有一種深深打動人的力量,給觀眾那種戚戚然的感覺,更由於冷靜、隨遇而安、氣定神閒的調子,顯得【站台】是一套「真正成熟地令人感動」的電影,絶不是那些「現買現賣式」感性場面處理 (當然其中有些還是拍得甚有力量) 的電影可比擬。如果楊德昌的【一一】(Yiyi,2000) 裡對人的觀察體會,由中學生至老年人也能感受的話, 【站台】除了mainly for那批八十年代的「過來人」外,則是just for 那些真正成熟的觀眾了。

而04年的【世界】 ,自出現後,一直有很多「爭論」,就是賈樟柯是否變了,會否因為走出地面而妥協。

首先,筆者覺得這些所謂「爭論」是多餘的 (情形等如爭論【無間道】【無間道風雲】孰優孰劣一樣),導演unarguably沒有甚麼「商業」或「妥協」(有商業味道的元素拍出來未必一定「商業」,而即使是「商業」又如何?也能從中分級數高低或其中蘊含了其它成功之處,可參考【無間道風雲】 ),對人的關懷還是持同一態度及理念,關於這些問題,根本「談也浪費時間」。

【世界】的問題是,它能否對準故事裡的場景和角色?對它們有甚麼體察?筆者在看罷【世界】後,心情感到很複雜及矛盾,一方面它對要說的主題 (例如真實 vs 複製/虛擬),利用很多元素使之十分豐富,符號的運用也層出不窮,絶不單調,而且還盡量提昇了一些貌似「商業」的戲劇場面 (e.g.第一場戲直至空廊推鏡為止),如你說導演是虛情假意的話,那真無話可說;

但另一方面,也是最重要的,就是以上所有東西跟角色的有機結合,誠如小偉所言,他們的感情世界「很假」(但不代表虛情假意),筆者甚至覺得「難以投入」(除了某兩三場戲),跟【站台】一比,同是長鏡頭,同是角色們在活動及說話,但完了一場戲後,你根本難以歸結導演想你感受/觀察/體會到那一種情懷及心緒,而只看到「意義」,對於一部「以人為本」的電影來說,其實十分失敗。

而臨尾「埋單」則看了兩部增村保造的電影, 【赤色天使】(Akai Tenshi,1966)【巨人與玩具】(Kyojin to Ganhu,1958) 。直至目前為止,筆者看了五套增村的戲,除了【卍】(Manji,1964) 稍為平稳外 (其實它的攝影/配樂/演員皆一流水準),其餘四套都是非常傑出的作品。

03年看的【盲獸】(Môjuu,1969) ,當時令我非常surprised,驚訝導演處理一個這樣簡單的故事及題材的功力,三個人物、一兩個場景,竟由頭至尾牽引著觀眾的情緒,有一直追下去看的衝動,不到最後不知如何「收科」,但at most,光采還是屬於綠魔子及船越英二,既有演技又有魅力,對角色本身及每場戲的情緒掌握分毫不差,在我的觀影經驗裡,印象中銀幕男女partner的火花,除了【浮雲】(Ukigumo,1955)【紐約,紐約】(New York New York,1977) 「拍得住」外,好像沒有了。

至於05年看的【清作之妻】(Seisaku no Tsuma,1965) ,<<我最喜愛的世界電影>> 一文已作了一些感想,在此不贅。但最後需要一提,就是男主角的複雜心理層次。在軍國主義的壓抑環境,面對女主角及個人最根底的良心挑戰下,所有看似毫不相稱的行為傾瀉而出,反覆混雜相互交叉地「一舖哂冷」,直至最後才衝破一切障礙,做回真正的「我」。Humanity寫/拍到這樣,編劇/導演也「飲得杯落」吧?

06年看的【赤色天使】 ,整體來說也很impressive,又是一套對題材深挖而極具層次的作品。「性」與「戰爭」的關係竟可以連接得這樣完美,確是奇峰突出之作。

男女雙方在戰場上,在「性」方面既對峙、又互補,若尾文子既以「性」拯救士兵生命、又治療他們的生/心理需要、更幫助醫生克服心理/精神創傷,「作用」various得來又work,「speical」得來又「real」,而前三者的「困難」是戰場狀況下最真實的寫照。單是以上這些東西,已足夠觀眾再三回味,但【赤】片所帶出的意義不僅於此,還有其他,但實在太多太多,唯有希望在未來的日子,另撰一篇文章討論。

但最最最震撼,還是【巨人與玩具】 ,它沒有【清】【赤】般壓抑及嚴肅,相反, 【巨】片極度誇張、明快俐落,與題材本身配合得天衣無縫。影片完成於1958年,但它對商業社會架構、運作的剖析及洞察,竟百份百切合今時今日的狀況,實在令人驚訝;影片表面上雖然十分嬉鬧,但每場戲也十分冷靜,絶不是發洩式諷刺資本主義的作品。

不單如此,影片透視這個商業 (再加上媒體) 巨輪的影響下,大城市裡平民百姓千瘡百孔的生存狀態,無論在內 (e.g.糖果公司管理層、下屬、小明星、過氣明星、電視機構導演、撰稿員、雜誌攝影師等等) 或外 (草根粗漢、大學生/知識份子、白領一族、店舖小職員、孩童、球場觀眾等等),皆有深刻獨到的筆觸;他們不停地拼搏、無可奈何地非人化、殘酷地被踐踏、無情地被壓迫、潛移默化地人版化……每人也變得「瘋狂」,就算自覺地變得有人性,也沒有用,不消一會,便會被這個制度吸回原來的「崗位」,直至你氣絶身亡為止。

世界越來越難撈了。


影評篇

06年的文字水平也跟上年一樣,沒能再進一步,呈「寫到盡」之態,看來不再閱讀多一點電影書籍的話,對著某些範圍的電影,也只能在它們的外邊打轉,而不得其門而入。至於寫作文章的數目,「數埋唔夠五隻手指」,合共只有三篇,真的不知是腦力、技藝還是心情窮盡了;可是,三篇文章也各具風格,有formal的分析、有經歷的緬懷、也有感性的落墨,總算作出不同方面的嘗試。希望新的一年,電影文章不像06年那樣「破落」吧。


後話

還望07年,寫出更多更好的電影文章,跟各影友分享、討論。



本文草創於2006年12月31日;於2007年2月3日完成
 
College Term Papers And Research Papers
Term Papers